本文作者:太西       微信公众号:TAI-XI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年初做的一个智能牙刷项目,整理整理和大家分析分析!设计需要不断交流才能有效进步!


大家好!之前有说过后续会出一篇详细的产品设计流程和大家分享分享!于是整理了之前一个自认为还可以的项目和大家分享分享“PH电动牙刷”。之所以说说这个项目,是因为这是一个“新产品”主要是它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熟悉的牙刷和使用逻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般的项目多半是外观设计偏多,怕大家看着看着睡着了,呵呵!!所以选择了这个相对有难度和挑战的案例来分享分享!主要聊聊思路和逻辑!文章很长很长很长请细嚼慢咽!

好嘞!进入正题,做一个项目前我们要了解下“我们在做什么”。这不是屁话,很多时候我们刚拿到一个案子就开始找同类产品分享对比,添加功能,画草图,找个自圆其说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和“引导客户”。在我看来这没有对错(着句话我说过很多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事方法),只是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太多的吹水就不论证了!我们反过来想想吧!就拿深圳工业设计来说吧!所谓的设计之都,设计师一抓一大吧,设计公司也是沙滩浪浪打浪一批挂完一批上,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萎靡不振,做的烂的其实很多,而那些做得好的多半是那些才成立2~3年这样的(这是行业现象,实话实说可以深思为什么?),对于所谓的老牌公司(这里就不点名批评了)看似牛B闪闪,有很多经典案例,只可惜那些案例在,设计案例的大神不在了!这也不是打击讽刺谁!主要说说个人看法,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那样做有问题?很简单大家普遍都是这样做的快10年了(以深圳为例,因为我在深圳干了也快6年了),发现现在优质设计慢慢的变少了!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说法,不过我还是比较认同流程固定化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设计发展的这一观点!


有时看看现代的大师对设计的理解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宣称“设计已死”,从不按套路出牌,荷兰设计师Marcel Wanders认为“现代主义”只是一种强迫人们欣赏的美学而已。在他看来,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效率,反而成为创意的限制,因为机器生产的模式决定了什么东西适合模具,什么复制品可以获得更多利润。而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去挑战这个既定的规则!多去了解现代大师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是我们“快速进步的最佳捷径”,在我看来,退一百步说至少要比市面上那先教你的“100天成为大师”这种脑残书有用!(一不小心又扯远了!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项目)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我们在做什么”,就以目前的这个项目来说吧!


这是一款“PH牙刷”!在与客户的沟通聊天中我们了解了客户有一个PH测试的改良小模块(这种PH测量设备在没改良前,普遍是在实验室里配套测试物品酸碱度数据的,体量很大),他们想与电动牙刷结合,通过数据收集和功能设计,给人们的口腔健康设计一种新的体验!聊了很久我们对产品的前景很是看好!同时也列出来较困难的一些问题!问题就是他们除了半根烟大小的PH模块以外什么也没有提供!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无到有的把它整合弄出来包括批量生产(至于生产方面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模具方面说来话长)……


好嘞!好嘞!开始干活了,我们没有去了解电动牙刷这个“市场”,当我拿到项目的时候就特意的告诉自己一开始的思维导向是很重要,不能被固有产品思维绑架,不然设计出来的体验是给不聊用户惊喜的,因此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叫大家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刷牙体验,手动的还是电动的都可以(哈哈哈!不要想歪哦!)。半个月后大家在来聊聊体验!!!本质就是希望大家一开始是以一种口腔健康的思维去做设计而不是单一的去为了设计一把可以用的牙刷!这两种思维看似差别不大!其实做着做着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呈现出的是两种不一样“气质”的东西(经历过所以相对敏感点)!

通过一个星期的“正规”体验,对于我们一般的消费者有了新的感悟!我也不例外,通过这次“正常”的使用习惯让我清楚地理解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其实会发现正规使用和不正规使用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有了这种明显的差别的体验对续设计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你对产品的敏感度需求更明确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谁才是真正的问题,在这个点上很多人是朦朦胧胧的,那是因为对需求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先把敏感度提上去在做设计很有必要。

与客户的交流过程太过繁杂此处省略一万字(哈哈哈!!)……最终的一些结论是:我们要做一把可以充当“口腔医生”的牙刷!简单的区分就是通过它来了解我口腔的健康状态,同时辅助我们把口腔健康工作完成好,并且能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就是我们“消费者”对所谓智能牙刷的理想化期待。在这样的期待值下我们要做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这时候就是和硬件工程师们的亲密交流!交流!交流!(交流很重要,此处再次省略一万字)根据需求和内容我们拼凑了一个简易的“产品模式”示意图(并非最终效果图)。

接下要做的就是产品的功能反馈体验设计。对没错!不是草图设计外观~我一直强调外观是产品最后的外衣,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改良产品这方面要求会高点),例如你的身材形体比例不好气色不佳再好看的外衣也是多余的,这样说大家应该可以容易理解吧!虽然灯光、震动之类的功能反馈要和产品形体结合起来才有意义,但回过头想想之前都是这样干,思维方式都一样的,出来的见过会有多惊喜呢?说说出来的结果吧!

首先所有灯光显示我们希望的是“呼吸的效果”,一般的灯光都是一闪一闪的在没有对比,之前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有对比后就会难以接受,要知道有律动的反馈给人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比如呼吸!而单调的无连续性的运动则给人的第一映像就是机械设备(两种效果难度系数差距不大软硬件调控就可以了不难,不过出来的效果体验感受却很大!)。


再来说说压力反馈,这是通过灯光和震动来反馈的~这个功能提示很是重要,这本质的解决“正确地刷牙”这一模糊的定义。首先我来分析下这个功能的意义,所谓正确的使用就是刷牙时手持牙刷(不管电动还是手动)刷头与牙齿有一定的角度(一般为45°这样),在一定的压力下反复的清洁2分钟左右。回过头我们来看看这个“正确的使用过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哪个环节是最重要的但却是较难把控的,答案是压力的控制,这个很容易体会,大家平时留心的话会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使用过的牙刷刷毛时间差不多的状态下“劳损度”是不一样的,“劳损后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可以很明确的得出总结,大家在刷牙时的力是不规范的,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力小了起不了清洁的作用,力大了更可怕,这就不是在清理而是损害口腔的健康状态,要知道牙龈和牙肉组织是相对脆弱的承受不了长期重复的超负荷磨损!这种不良的习惯会导致一系列不健康的连锁反应,期间我们也去咨询了有关的牙医,也认同了我们的看法。数据证明,他们一年的患者病例中多半口腔问题是因为平时不健康饮食和清理不干净导致细菌与污垢日积月累的综合反应的结果!所以说“不健康饮食”和“清理不干净”是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压力反馈就是为了辅助我们更好的把“清理不干净”的问题解决!对于怎么解决,最终的方案就是把压力分为3个区间:1轻微/2合适/3强烈。简单的来说就是牙刷的刷头与刷柄通过内部电机移动结合距离感应电圈把刷头的最小压力和最大压力用可视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说最小到最大总共10个力度的等级(其实力度的变化是线性的不是阶段性的,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暂时用阶段性的方式来比喻),开始的1.2的压力值为轻微区间。中间的3.4.5.6.7压力值为合适区间,最后加大力度的8.9.10为强烈的区间(力度的划分是有准确数据分析的,基本都是专业词汇,太专业这里就不多数了)。怎么让使用者感受是否处在合适的力度区域?和安全力度提示?没错!灯光和差异震动!力度轻微感应灯为黄色!力度合适为蓝色!力度过大为红色!(对于灯光闪不闪烁,最后决定不闪烁,就之前刷牙体验的感受,灯光闪烁给人的感受是一种不安的气氛)!对于“安全力度提示”最终选择差异震动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压力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间断性震动来提示!其实用过电动牙刷的人就可以很好的体会,虽然使用时电动牙刷是在震动的过程中工作的,不过当震动频率变化时还是很明显的感受得到变化。之前也有想过长时间的压力过大时牙刷直接停止工作,果断的一刀切保护!得重新开始启动牙刷才可以工作!不过还是放弃了,原因是平时生活中的确有些特殊情况需要较大的力度来清理使用,加上这两种情况的区别都是可以后续根据需求,在出货前内部模块编程修改的,所有就暂时以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方式进行!

接下来就是操作逻辑和呈现体验,对于操作逻辑就不得不针对产品功能进行推敲!首先需要几个不同模式的功能来解决平时的不同刷牙需求,说白了就是通过电动牙刷震动的频率和节奏来区分不同的使用状态,最终经过综合考虑和目前市面上一线大牌的设定借鉴(这里要说下,大牌子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较为系统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所以对设计公司或个人来说是很难对抗和完全超越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鸡生蛋”一味地再去做一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整合是意义不大的,结果未必比他们弄得完善和精确,毕竟时间、财力和精力都不是一个级别的……耗不起)最终设定为3个模式,2个按键:一个是“开关+模式切换”一个是“自定义app控制”。


说说“开关+模式切换”按键。和大家的普遍理解差不多,短按第一下开始启动牙刷同时开始工作,后续再次的短按就是模式的切换,最后就是长按关闭工作。看起来理所当然,不过等等,大家有没有发现好像缺了了什么?这样的使用逻辑看看大牌子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不过经过之前的用户体验告诉我一个很不方便的经历,就是我用电动牙刷的时候我比较喜欢他的第3个模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每次都要按几次才可以调到我平时经常使用的模式状况,这让我有点不爽,于是这次与软件工程师的沟通中让他们加入“记忆模式”也就是当前在前几次都是使用第二模式或第三模式的时候,牙刷就会“记住”,下次使用时,一开始使用就直接调到上次“经常使用的模式”省掉了我重新选择的“麻烦”。得到的结果是可以,我很开心,有点惊喜意外!“大公司的产品竟然没有想到他们也太粗心了!还是他们没用心!”(还有就是直接可以通过app来设定开始模式)

再来说说“自定义APP按键”这是一个链接牙刷和手机APP的控制按钮,简单的说就是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定义的快捷键,通过他来控制手机APP的功能界面查看或操作功能。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APP的功能介绍和服务范围,由于APP端的设计不是由我来负责因此平面化的界面框架和效果也不好解说,所以这里的话就介绍下他的服务内容,后续有机会再补充了!服务内容就是通过测试口腔里的PH值来判断口腔的健康状态(口腔的酸碱度高低直接反应了口腔健康与否和人的体温判断类似)。有了数据的支撑就可以提供相关的饮食建议来帮助使用者进行调理,同时在APP的服务里也可以通过采集刷牙的次数,和口腔酸碱度变化来帮助客户管理口腔健康!并且也可以加上一些娱乐的功能,“比如新闻快报,就报个标题和大概内容,感兴趣的话按‘自定义快捷键’保存,刷完牙再去看,打发无聊的2分钟刷牙时间”(个人对这个功能保留意见,毕竟APP上的功能都是不断更新的,合不合适还是让客户反馈给答案吧)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说明了……比如两分钟的 “广告位”……嗨,这方面我就不关心了!

好了,经过这一系列的产品定义,慢慢的心里对它的“性格”有了一个大致上的认知,之所以用“性格”来形容是因为我想通过一个正常对买好实物的潜意识引导来完善这个项目!呵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装逼的感觉!不管怎么觉得吧,我只是希望用这样的描述来让大家了解一下不同设计思维的微妙变化,为什么这样来扩展设计思维呢?是这样的,比如让你画一幅美女,一个方法是参照大众对美女的审美,什么样的眼睛、鼻子、嘴巴比例搭配起来最养眼,通过我们熟悉的技法把它很好的完善起来!这样画出来的美女颜值很高是必须的,被接受认可是没什么问题的!还有一种画法就是我们通过一个美丽的故事,通过对他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把心目中的形象描绘出来!她可能不是五官比例最标准的,但他确实最“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会打动人——这就是“想象力”的魅力!没错!通过一个虚拟的形容来塑造一种真实的事物远远要比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要有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设计也是一样,平时要多去发挥“想象力”是很好的避免自己掉进设计的“陷阱”的方法。


好了,了解了他的功能“性格”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草图,我们希望他长怎么样?发挥我们的想象吧!个人建议用一种他本来就该长这样的形态去理解画草图更能画出内心想要的,对于一定要画出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绚丽多彩的,我的看法就是你们看着办!毕竟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草图期间我对尺寸方面要求不是很高(看产品要求,有些就不得不把尺寸定死在做,比如手机),我宁愿后期花多点时间慢慢完善改良调整也不愿意前期把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抹杀在“摇篮”里,虽然很多想法到后期都可能因为尺寸问题变成“然并卵”的结果……不过对于自己想象力的长期发展却是“很有卵用”,所以还是看大家选择咯!草图走起:

草图出来基本可以判定一个设计的亮点和思维突破口。对于设计师的内部讨论,我个人是不要求什么草图要画得多牛逼!这几年过来了,你会发现用处不大,毕竟大家都是专业的,理解到也想得到大概的“最终形态”,花这么多时间放在“装逼”上还不如多花点时间讨论深入产品的本质核心需求,当然了如果是要和客户交流的话是一定要画精细的,毕竟是外行人,思维方式还是有差别的……注意啦!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是不一样的阶段……在我看来设计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放”“收”“放”,草图讨论就是要放开那蹲在细节里露半个乳球的女孩,别老想着往里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对思维的跳跃性不好!接下来的方案确定就是“收”,不管是草图提案还是效果图或是其他的,要尽可能的完善之前的结论,包括细节的处理!ok了,很多时候大家就这样完事了!其实还有一个“放”,这说起来就是招“恨”的,说白了就是改……看似不合情理,事实际却是情理之中(这里我只针对工业设计,对于平面设计不人道待遇,在此我只能送上十万个安慰,性质不太一样,只能低声默哀向你们祈祷!)。主要是产品设计的环节太多联系了,改细节看似小意思,实际却是变化多端,细节决定成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摸摸良心那些挑三拣四的客户(不是全部,部分客户也有无理取闹的)看似把自己折磨得体无完肤,不过帮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的也正好是这些客户,同时也会发现出来的产品多多少少的确会比一般项目的质量要高!这或许就是细节牛逼闪闪放光芒的结果吧!不是吗?


接下来就是和客户讨论方案。交流很“顺利”……也给了很多建议,虽然刚开始不少是没用的,可这却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这是很重要的)。不断的交流完善,慢慢的会发现提出的建议越来越有水平!也很好的加快了整个设计的进程。最终的方案是在一张被画得密密麻麻的草图方案里定下来的!不管那张纸有多凌乱!其实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产品该呈现的形态了!这其实是顺利交流沟通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大家想法是一致的!


后面就是我们擅长的外观设计了。首先就是要确定内部模块堆叠和尺寸比例大小,因为这次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外观设计”,而是一个从内到外的产品,因此内部组件设计也让我们花了不少心思!首先最核心的零件“电机”(也就是电动马达)就花了不少精力去寻找,市面上的电机优劣不一,我们需要一个个的对比调式还有和供应商谈配合方式,要知道后续的产品组装是要与其他的功能零件配合工作的,因此稳定性和兼容性都要提前做好后备,调整方案是需要提前说好的避免项目流程的脱节!最后在更换两次电机后最终确定了一款比较满意、可以达到“超声波频率”的电机,然后也就相对顺利的把产品功能,模块堆叠,大概结构方式和使用习惯,根据草图慢慢推敲和完善!最终就出了方案效果图。

好的好的!来分析分析这个外观设计。首先是尺寸,在能包裹内部零件的前提下为了让牙刷握起来舒服,方法就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磨模型!在通过手板模型的截面轮廓线用软件把它完善建模出来!呵呵!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意外啊?因为大家平时不是这样干的。或者说大家都懂只是没这样去做罢了!可能是因为麻烦!又或者是懒!还是那句我说烂的话!摸出来的最人性!细节处理也是一点点的推敲出来的,比如微微弧度的按键加强触感!刷毛排放的位置和高度落差(这里解释下这个所谓的高度落差,之前有说过正确的使用方式要让刷头有45°左右的倾斜角度刷牙较为科学,好了问题来了,如果刷毛是平齐的那么刷牙时刷毛与清洁区域的表面是没有充分接触的所以刷毛的高低变化从科学的角度看是有必要的!不过实话实说这在实际的效果里是差别不大的,但是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来看是有必要的,这就是慢慢的磨练自己的洞察力和谨慎思考)。还有就是“PH模块”使用方式,首先在位置上就是根据内部空间和使用习惯的合理性进行调整!为了方便使用时的“单手操作”(这很重要),在结构上也是拆了不少电动刮胡机了解他们背部单手推开的机构作为借鉴!最终也一波三折的完成了,对于整个产品最有识别度的是灯光显示!最初的想法就是把传统的点显示变成线显示,加深产品的识别度和提高显示时的可视空间,同时还可以提升产品的“现代感”。

对于最后的充电底座设计,也是不断的修改否定再设计的节奏中出来的。最终确定“空心环”的形态,这是结合牙刷的设计元素衍生出来的!亮点是“空心的”这不是纯粹为了“特别”而设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卫生”——为了不让刷牙后残留在牙刷上的水沉积在底部无法排出、避免产生“细菌”(补充一点充电底座是可以为手机“无线充电“的,所以设计的时候顺便做了防滑垫)。

这个设计过程中还有很多插曲,太琐碎就不多说了,包括功能和形态/材料/工艺/形态比重等等的注意要求!(还有一些是偏软硬件的内容了,专业性质有点不一样,也不能很好的解释让大家听懂!所以也不多说了)这些都是相互穿插联系的,期间都是会进行有必要的修改,所以不要抱着一次搞定的心态去做设计,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一次搞定的心态其实是对设计的不负责!

设计最终还是出来了,其实还有很多不足的,最后呈现的样品和自己的期待值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距离!人无完人,何况产品呢!也就这样安慰自己了……在此说句实话,设计这东西真是细水长流慢慢熬出来的结果,作为设计师,我们“想要的”和“做出来的”不少时候都是没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值的,或多或少只是因为“太年轻”。我也一样,让时间慢慢的把自己变成熟起来吧!前提只有一个:我们得在路上。

OK了就这样了,后续有新的好案例在和大家分享交流了!拜拜咯!


本文为作者分享,翼虎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翼虎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内容编辑修改!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翼虎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yiihuu.com/news/579.html